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零售公司蘇寧,如今深陷債務危機,旗下三家核心企業進入重整程序。儘管蘇寧極力撇清“破產”傳聞,並宣稱已扭虧為盈,但這一事件卻凸顯了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下,消費降級對零售業帶來的巨大衝擊。從國美、蘇寧到永輝超市,傳統零售巨頭接連遭遇困境,反映出中國消費者支出趨於謹慎,零售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化。
債務重整還是衰退訊號?蘇寧的“自救”能否奏效
中國“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資訊網”2月7日顯示,蘇寧控股、蘇寧電器和蘇寧置業三家公司被裁定重整,併計劃於4月2日召開首次債權人會議。 這項消息迅速引發外界對蘇寧破產的猜測,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家曾經的零售巨頭正在經歷戰略投資失敗、資金鏈斷裂後的“最後掙扎”。
蘇寧方面則堅稱,此次重整並不影響上市公司蘇寧易購的正常運營,且債務重整是為了優化企業結構,並非破產清盤。蘇寧易購1月20日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度淨利預計為5-7億元人民幣,相比2023年虧損40.9億元,已實現扭虧為盈。這是蘇寧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全年獲利,主要得益於政府“家電以舊換新”補貼,以及出售部份資產所得的非經常性收益。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蘇寧的獲利能力仍有待市場檢驗,其核心業務模式尚未能適應當前中國零售環境的變化。尤其在消費降級、社群電商崛起的大背景下,蘇寧能否真正恢復市場競爭力,仍是未知數。
消費降級加劇,傳統零售商集體承壓
蘇寧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中國零售業整體遭遇寒冬的縮影。近年來,受經濟成長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居民收入成長乏力等因素影響,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重大變化,“降級消費”趨勢愈發明顯。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僅3.5%,遠低於疫情前水平,其中,耐用消費品(如家電、數碼產品)銷售增長乏力,直到政府出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顯示出消費者在大額支出上的謹慎態度。
曾在電商巨頭擔任採銷總監的深圳業內人士子梟表示,蘇寧的困境不只是競爭力下降,而是它的商業模式與新的消費趨勢不匹配。蘇寧過去主要依賴家電和3C產品,這些品類恰恰是受消費降級影響最嚴重的領域。
他對美國之音表示,消費者更傾向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和通路,使得低價策略主導的電商平台(如拼多多)、短視頻帶貨(如抖音、快手)成為新興主流,而傳統零售商因運營成本高、價格優勢不足,逐漸失去市場。
“供給的寬度,你(蘇寧)沒有阿里多;你要服務跟履約體驗沒有京東好;你要獲客能力也沒有其他幾家新勢力強,那憑甚麼你能起來?整體消費力低迷,大勢本來在往下走、他自己還在往下走,不就沒了嗎?” 他說。
傳統零售模式受衝擊,蘇寧還能突圍嗎?
除了消費降級,零售業競爭格局也在快速變化。傳統零售巨頭,如國美、蘇寧,曾依賴龐大的線下門市和供應鏈優勢,而如今電商、社群平台已成為新零售主戰場,通路分散化讓傳統零售商面臨更大挑戰。
蘇寧進入債務重整後,社群媒體上湧現大量討論,不少用戶感嘆“管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
廣東財經部落客“馨馨有好股”發文分析稱,“對於蘇寧來說,線下電器銷售主營業務被時代淘汰,線上電商沒法和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競爭,加上又盲目多元化,進行了太多失敗的投資,攤子鋪得太大。”
另一位廣東部落客“金攻心2024”發文指出,“拼多多的崛起、京東的壯大,讓蘇寧、淘寶、唯品會等等都感到空前的壓力,不光是來自傳統電商的壓力,還要面臨抖音、快手、視頻號、小紅書的競爭,……這幾年國家國家經濟的變化,根本需要老錢,只是多哥多的原因。”
儘管線上業務失利,部分業內人士仍認為蘇寧的線下門市資產仍具競爭力,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政策支持下,仍有生存空間。
曾在蘇寧負責手機業務、因行業規範不便透露全名的蘇先生告訴美國之音,蘇寧的門市網絡是其最大的資產,也是其“存活的希望”。他認為,儘管線上購物已成為主流,但仍有大量消費者習慣逛街購物,這部分市場不會被線上完全取代。
“20多年留下的門市最優質的一些資產,只要他資產還在,他就能用時間換空間,源源不斷地把這部分利潤賺起來,所以他不太可能完完全全被線上給全部取代,他不是一個聯合博弈關係,會萎縮一些,但是一定會有一塊它屬於的蛋糕給他吃。” 蘇先生說。
消費降級與地緣政治影響,中國零售業面臨更大挑戰
針對中國整體零售業困境,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國臣指出,蘇寧的困境不僅源於自身經營不善,更受到中國消費信心下滑的影響,但中央政策仍強調工業和製造業,加劇產能過剩,而外部受地緣政治影響,導致中國跨境電商受到出口限制,零售業承壓。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關稅戰再起,蘇寧的跨境電商可能也會受限,未來整個中國大陸的零售業,出口如果不順的話,所有的出口企業轉為內部銷售,應該會加劇內卷。未來中國大陸的消費依舊不振,企業的生存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惡性循環。”
此外,蘇寧的失敗也凸顯了傳統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王國臣認為,蘇寧的最大問題在於投資方向分散,尤其在房地產行業的投入過大,例如對恆大的投資,最終成為壓垮資金鏈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總結道,蘇寧未能及時適應電商市場的快速變化,轉型速度過慢,失去價格優勢。而線上零售的網絡效應,使得產業呈現'強者恆強'的趨勢,進一步限制了蘇寧發展自己的線上平台。未來,中國零售市場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蘇寧要真正翻身,仍需找到更具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