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1222萬應屆畢業生湧入職場 就業壓力加劇政策難解根本困境


大學生們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參加招聘會。 (2025年3月3日)
大學生們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參加招聘會。 (2025年3月3日)
中國1222萬應屆畢業生湧入職場 就業壓力加劇政策難解根本困境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38 0:00

今年,中國將有1222萬名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創下歷史新高。不斷攀升的畢業生數量加劇了就業競爭,企業實習崗位需經歷五輪面試,求職失敗者不得不轉向工廠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種種跡象表明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儘管政府推出彈性就業、職業訓練等促進就業政策,但部分求職者認為這些措施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分析指出,就業難題的核心在於職位短缺,唯有經濟復甦才能真正緩解壓力。

剛開學的米蘭(化名)回到深圳的大學課堂,神情卻未見寒假歸來的輕鬆愉悅。即將畢業的她,整個假期都奔波於各類企業面試,深刻體會到求職競爭的激烈。

米蘭回憶,為爭取一家知名網路遊戲公司的實習職位,她經歷了整整五輪面試。 “大家已經習慣內捲了。”她表示,“在中國遊戲產業,五輪面試是常態,而正式職位更是普遍需要八至十輪考核。 業務線的所有人都認為我OK才通過,現在是給工作的人很少、求職的人很多,幾千人競爭兩個職位,所以層層挑選變很嚴格。”她說。

“最難就業年”再度來襲

米蘭的求職壓力,只是千萬應屆畢業生的縮影。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長王曉萍在3月9日全國民生議題記者會上指出,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規模達1,222萬人,比2024年增加43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就業總量壓力未減,結構性矛盾愈發突出。

米蘭告訴美國之音:“學歷貶值,現在是本科生的話,跟我競爭同崗位的有非常多研究生,海外去唸書的也有非常多;那第二個就是大家其實對培養新人沒有什麼耐性,要求你就是即刻到崗,然後就即刻上手,要求你有過非常專業且垂直的對口的經驗才可以,所以整個就業空間去劃分地很小很小。”

對大學畢業生而言,實習經驗成為求職的重要籌碼。米蘭從大一開始就積極爭取金融和遊戲產業的實習機會,累計在五家知名企業實習,這些經驗讓她在求職時更具競爭力。她指出,相較於秋招、春招,暑期實習對求職成功更為關鍵。大三下學期開始投遞履歷,6月入職,經過三個月實習爭取轉正,畢業後可順利銜接正式工作。

然而,並非每個大學畢業生求職都像米蘭一樣擁有面試機會。即將從重慶一所大學畢業的吳同學是建築專業,卻因為求職困難,最終通過校企合作“被學校送到工廠實習”,不僅實行夜班、白班兩班制,且工資每月低於人民幣4000元,他更透露“學校會吃回扣”。

面對就業形勢嚴峻,吳同學無奈表示:“工作不好找,找了很多,崗位不要人、學歷不夠”,即使與專業不符也只能先到工廠“試試看”。他也分享到去年畢業的仍有一半沒找到工作。

就業率下降,政策難以緩和現實困境

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5月發布的數據,中國高校畢業生單位就業率從2023年的57.6%下降至2024年55.5%,慢就業(暫無具體打算)19.1%、自由職業13.7%,比前一年小幅上漲。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政府將拓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與創業管道,加強對彈性就業和新興職業形態勞工的權益保障。同時,人社部計畫推出中小微企業崗位挖潛擴容方案,重點圍繞先進製造業、重大工程項目等行業釋放更多就業崗位,並擴大“三支一扶”、“西部計畫”等基層就業計畫規模,實施就業見習計畫和求職訓練營。

儘管政策頻出,“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話題仍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二名,閱讀量突破3500萬次。浙江部落客“鱷魚十三”形容,這一畢業生規模相當於杭州、蘇州和鄭州的總人口,「原本就擁擠不堪的就業賽道,此刻變得更加寸步難行”。

北京部落客“學霸課長”發文“大學生不能坐等政策扶持”,先就業再擇業,大學期間參與社會實踐、實習累積工作經驗,學校引進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才能應對企業降本增效,減少人力培養成本。

然而,也有觀點直指問題核心。北京部落客“耿向順”表示:“只有大力發展經濟讓經濟增長、讓就業崗位增多、讓年輕人有更多職業選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服務業、藍領工人的行業的勞動保障和收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專家:就業人數不足,根本問題未解

《中國青年報》3月11日報道稱,“三支一扶”計畫將在2024年招募三萬多名大學畢業生,前往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及鄉村振興等服務。而香港《南華早報》則指出,零工經濟和職業訓練成為中國今年應對就業挑戰的兩大重點。

但現實中,政策成效有限。重慶的吳同學表示,他尚未感受到任何就業輔助政策的幫助,並悲觀地說:“開什麼會和提什麼政策都沒有任何作用和效果,這麼多學生已經成為時代的陪葬品。”

深圳的米蘭則認為,應屆畢業生求職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競爭激烈的高薪、高知名度企業,這類族群認為政府的就業支持政策不符合需求,更期待增加企業實務機會或海外派駐補貼等誘因。而另一類傾向在家鄉就業的畢業生,儘管更符合政府扶持政策,但高額補貼門檻讓未就業大學生難以申請。此外,“三支一扶”、“西部計畫”等項目由於工作條件艱苦,也難以吸引高學歷人才。

米蘭也指出,政府推崇的「彈性就業」模式,如手工藝類零工經濟,雖能短期緩解就業壓力,但缺乏社保、五險一金等保障,難以成為長期穩定的職業選擇。

“畢業即失業”成現實,就業市場仍需真正復甦

面對逐年成長的畢業生群體,就業政策難以緩解燃眉之急。台北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琮嬿分析,中國年輕人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市場,根本性問題在於職位不足。

方琮嬿對美國之音說:“畢業就是失業,套用在現在的中國社會新鮮人其實是非常貼切,政府角度他是急著要去壓低那個失業率的數字,可這些措施並沒有辦法去解決到最根本的一定要把工作創造出來,經濟要好起來、民營經濟要復蘇、外企要回來。 ”

方琮嬿直言,“彈性就業”、“三支一扶”、“零工經濟”、西部計畫等政策已推行多年,但始終未見成效。今年再度沿用舊方案,不太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她也指出,政府目前更傾向於讓企業“擠出”工作機會,這導致實習崗位增加、上四休三、降薪等變通措施,以維持就業數據表面穩定,但這些都非真正的全職工作。

她強調,若整體經濟持續低迷,民營企業不復甦、外資撤離,中國的就業市場難以改善。彈性就業本質上就是變相打零工,毫無意義。而將高等教育人才引導至鄉村或西部工作,不僅與年輕人就業期望不符,形成結構性錯配,更是對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