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10月27日病逝,他於2013-2023年擔任兩任總理的10年任期內,庶民作風廣受中國民眾懷念。他也是中國經濟透明度的最佳代言人,曾大膽點出“中國還有6億人口的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 他的直言不諱一度撼動民心。李克強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民生等治理方向也說過許多經典名句,在他身後的此時隨即引發海內外華人的熱議。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Hamas)突襲後,以色列於48小時內動員30萬名後備役軍人應戰,加上其“全民皆兵”的備戰意識,再次敲響台灣在應對台海衝突的警鐘。
第15屆「奧斯陸自由論壇」10月18日於台北召開,總計有來自10國或地區的人權運動者擔任講者,分享最新人權倡議。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同日進行的“習普會”,有人權人士批評,這是“獨裁者”和極權國家日漸擴張的跨地域合作,民主國家應結盟抗衡。
地溝油曾在中國和台灣引爆食安危機,但在歐盟2026年即將開征碳稅的規章中,卻搖身一變成為全球航空業減碳的救命油。基於「永續航空燃油」供不應求,全球開始瘋搶回收廢油,而中國因龐大人口的食用廢油量高,注定在這場永續燃油的競賽中佔盡定價優勢,並對台灣形成不公平的政治牽制,使其建立永續航空燃油產線的計劃慘遭封殺。
台灣總統蔡英文10月10日發表任期內最後一次國慶演說,重申兩岸關係的立場是維持現狀,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中國國台辦11日回應,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才是兩岸關係的真正現況。學者分析,不僅兩岸對所謂的現況認知大不相同,隨著近年台海緊張局勢升級,今年所談的現況早已不同於蔡英文上台之初。
無人機在俄烏戰事中屢創奇功,受到各國軍方的重視。一個由25家美國國防承包商所組成的代表團上周訪台時也聚焦無人機,希望攜手台灣,打造去中化的無人機供應鏈。學者分析,美國的技術優勢,搭配台灣在中、小型無人機的製造強項,強強聯手下,將可望提升台灣的國防自主和防衛能力,也讓台籍中小企業有機會納入美國的軍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