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搶走了美國的芯片生意,應該要向台灣徵收關稅。台灣外交部星期二(7月18日)對此表示,台美經貿及產業結構互補、互利、互惠,對特朗普發言沒有評論。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週二(7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中國總理李強,以及中國最高外交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作為美中重建一部分互信的這趟訪問,克里強調,兩國可以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來重新定義陷入困境的美中關係。
中國快時尚零售商Shein屢傳負面消息,近來又被指控其嚴重侵權行為,相當於敲詐勒索。
南韓外交部長樸振週五(7月15日)呼籲中國在遏制北韓威脅方面發揮“建設性角色”。此前,北韓在本週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飛行了74分鐘,創歷來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招致美國、南韓、日本發佈聯合聲明譴責。
美國司法部周四(7月13日)敦促法官駁回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延遲其機密文件庭審的要求,並稱特朗普律師所尋求的“無限期延遲”毫無根據。
國際法庭對南中國海仲裁案作出裁決已滿七週年,中國重申不接受、不承認這項裁決,菲律賓軍方則表示會依照國際法守衛自己的疆土。
在經歷了內部激辯之後,德國政府預計週四(7月13日)將通過首份“中國戰略”,旨在擺脫對中國的巨大經濟依賴。在德國“中國戰略”問世之前,中國官媒先打預防針稱其為“縮水版”,意欲將影響力降到最低。
中國最高外交官、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週四(7月13日)在印尼雅加達表示,中國正在與東盟推進第三版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繼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之後,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也將於16日至19日訪問中國,這是近期第三位訪華的美國高級官員。同時,布林肯也呼籲中國官員訪美,確保雙方持續對話,不僅對彼此,對全世界而言都很重要。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星期宣佈,美國已銷毀了所儲存的最後一批化學武器。五角大樓週二(7月11日)表示,美國信守了對《化學武器公約》的承諾,同時也關注中國、俄羅斯、北韓的庫存化武。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本週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南韓總統尹錫悅皆受邀參與領導人峰會,日韓也分別和北約簽署“個別針對性夥伴關係計劃”(ITPP),提升合作高度。中國駐歐盟使團週二(7月11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北約“東進亞太地區”,並稱任何損害中方正當權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議員今年3月分別提出封殺抖音國際版TikTok的法案,但迄今仍無明顯具體進展。民主黨籍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馬克·沃納(Mark Warner)透露,TikTok砸了1億美元進行遊說工作,導致立法進度牛步,然而通過立法以限制TikTok的必要性仍是顯而易見。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胞妹金與正週二(7月11日)再度指責美國戰略偵察機“侵犯”其東部海域專屬經濟區(EEZ),且揚言將採取軍事行動予以反制。
在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消失於公眾視野超過兩個星期後,官方終於發消息說,秦剛“因健康原因”無法出席本週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港媒星島日報週一報導,秦剛是因為確診新冠肺炎而一直未出席公開活動,預計很快就會重新露面。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週五(7月7日)在北京和在華美企會面時表示,美國和中國經濟脫鉤“幾乎不可能”,這將造成全球市場的不穩定。中國財政部同日發布新聞稿稱,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脫鉤斷鍊”沒有贏家。
中國針對南中國海的“九段線”主權聲索,長久以來不被週遭鄰國承認,甚至成為相關國家民族主義的宣洩出口,好萊塢暑期大片“芭比”(Barbie)以及南韓女團“BLACKPINK”的演唱會近來都因為碰觸到“九段線”的爭議在越南遭到抵制。
中國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為由,8月起針對鎵和鍺這兩項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美國商務部發言人對此表示,美國“堅決”反對這項出口管制,並將與盟友一起合作,建立起關鍵供應鏈的韌性。
美國總統拜登週三(7月5日)在白宮接待瑞典首相烏爾夫·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兩位領導人強調對於繼續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的共同承諾,以及協調跨大西洋應對中國挑戰的努力;他們還進一步提到要致力於深化6G先進電訊領域的聯合研究。
歐洲靠攏美日聯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態勢日趨明顯,引發了北京的報復。一方面針對半導體關鍵原料鎵和鍺設下出口管制,另一方面臨時取消了歐盟高層官員預定於下週對北京的訪問。
台灣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週三(7月6日)投書華爾街日報,強調若是當選將持續提升台灣的嚇阻力,迫使北京動用武力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他也願意在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