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之子胡海峰在地方沉寂近6年後,本週終獲任命,升任民政部副部長。分析家說,民政部是個冷衙門,胡海峰能表現的機會不多,但中共高層透過這個職位拉攏胡錦濤,也修復習近平過去對黨內團派趕盡殺絕的形象。不過,他們說,胡海峰未來仕途或還有更上一層樓的契機,但真正受習近平重用的可能性不高。
台灣總統大選剛落幕,太平洋島國瑙魯1月15日宣布外交轉向,棄台灣而轉與中國建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早就布局、頻挖台灣的外交牆腳,尤其選在台灣大選結果不如預期時,誘使他們外交轉向,意在展現對民進黨正副總統當選人的不滿。他們說,賴清德在5月正式就職前,不排除北京還會挖走更多台灣的邦交國。
台灣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贏得2024台灣總統大選,抗國立場鮮明的民進黨繼續執政。 分析家指出,中國在5月20日賴清德正式就職總統前,勢必會延續甚至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威嚇與經濟脅迫,不過北京也要顧及正在迴穩中的美中關係,對台灣施壓力道應不致於做得太過火。
台灣大選將在本週末迎來結果,漫長的競選過程中,中國介入選舉,試圖影響台灣民眾投票意向也成了各界觀察重點。儘管台灣各政黨候選人都表態反對境外勢力介入選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從四年前到現在,境外事件確實影響台灣政治版圖的變化。
台灣大選倒數第二天,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及其搭檔趙少康週四召開國際記者會。侯友宜強調,若是當選,在任內不會觸及和中國統一的問題,台灣的未來由2350萬人來決定;他也會特別重視“嚇阻”,因此要充實國防實力,讓對手不敢輕易啟動戰爭。
台灣大選備受國際關注,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選前4天向國際媒體說明,儘管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台灣大選,期望在不啟戰端的情況下獲得台灣,但是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維持現狀是最好的政策,而身為民主國家的台灣政府也會依循人民的意志行事。
作為華人世界民主化程度最高的政體,台灣在本週六登場的大選,吸引了不少華語大V觀選。 這些具備中國背景的大V提醒中共長期以來對台灣操控的認知作戰,不僅止於親中或是疑美,最終目的就是讓台灣各黨派之間鬥爭不休,無力且無心攜手對抗中共。
台灣總統大選將至,隨著兩岸情勢緊張,部分台灣影視娛樂業人士也感受到敏感的政治味,甚至陷入政治表態的兩難。在台藝人多半呼籲,讓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並拒絕表態支持特定候選人,他們尤其對部分台籍藝人屢遭中國強迫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備感無奈。
自2024年元旦起,台灣的義務役兵役將從四個月恢復為一年,雖然首批受影響的男生尚未滿20歲,無法在兩週後的總統大選中以選票表達意見,但是多位已屆服役年齡的青少年告訴美國之音,他們普遍對役期延長感到無奈。他們還受到中國操弄“戰爭與和平”認知影響,對未來可能要扛槍打仗感到不安。
全台十多所大学院校师生团体于12月29日举办青年政策辩论擂台,广邀民进党、国民党和民众党三党的竞选团队派员发表青年政策。对于台湾年轻人关注的低薪、高房价等困境,出席的学生说,各候选人阵营代表只提出了大方向,但缺乏具体改善的措施。
台灣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12月22日晚間登場,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與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在兩岸議題上激烈交鋒。
中國短影音平台TikTok(抖音海外版)在台灣越來越風行,自然成為台灣政治人物宣傳理念的新管道及中共對台發動認知作戰的新戰場。但民進黨政治人物因抗中立場鮮明,對TikTok敬而遠之,反在TikTok的輿論風向上淪為一面倒挨打的頹勢,急得支持者自發性前往TikTok聲援,而台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因不按牌理出牌的網紅作風竟一躍成為TikTok聲量最高的台灣政治人物。
台灣總統大選的首場電視政見發表會12月20日晚間登場。在國際關注的兩岸議題上,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質問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是否願意終結《台獨黨綱》;賴清德則反諷侯友宜和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的親中立場是追求兩岸統一的假和平。柯文哲並未攻擊兩位對手的兩岸政策,而是重申以“五個互相”原則和中國往來。
台灣總統暨立委大選進入倒數30天,目前為止,台灣陸委會未收到任何中國觀選團的申請,恐自1996年台灣總統民選以來,中國觀選團首度缺席。分析家表示,北京將兩岸交惡的原因歸咎於執政的民進黨,若又放行觀選團來台,無疑自打臉,而且台灣民主蓬勃發展,相較中共統治日益專制,更是北京不願讓人民見到的對比。
台灣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2月11日發佈國防外交政策。在中國武力威脅持續升高下,侯友宜主張,台灣應持續深化與美國的軍事交流,並協助台灣廠商進入美國防工業的供應鏈。他說,自己對中國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若入主總統府,將持續發展台灣的不對稱戰力,務實準備兩岸進入地面作戰的可能性。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12月4日首度面對台灣大學生並發表年終政策演說。當學生問她,美國會不會屈服於中國利益而放棄台灣時,孫曉雅明確表示不會。她強調,美國對台政策深受民主和共和兩黨及美國人民的支持,其受廣泛支持的程度沒有其他政策可以比擬。
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12月2日落幕後,北京隨即宣佈已有44家中外企業簽約參展第二屆鏈博會。儘管北京誇口外企踴躍參展,但部分觀察人士表示,歐美企業“去風險(de-risking)”趨勢已不可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下降,鏈博會規模只會越辦越小。
以色列為反擊巴勒斯坦極端組織哈馬斯(Hamas)的襲擊進軍加沙,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也在全球範圍掀起 “挺巴反以” 的聲浪。 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綺瑞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遺憾的是中國大幅聚焦在以色列的反擊上,未以同等比例關注哈馬斯如何殘暴虐殺以色列人。 不過她也表示,儘管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社群平台出現大量反猶言論,但不代表中國反猶,以中關係不會因為這場戰爭而改變。
台灣2024總統大選已確定有三組人馬出線,分別是民進黨的賴清德和蕭美琴(賴蕭配),國民黨的侯友宜和趙少康(侯趙配)及民眾黨的柯文哲和吳欣盈(柯吳配)。 觀察家分析,隨著 “藍白合” 破局,執政八年的民進黨守住總統大位的機率很大,因此在野黨可能會集中火力衝刺立法委員選舉,力求取得過半席位,以便在未來四 年有效制衡民進黨。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美國時間11月15日舉行峰會,兩人在長達4多小時的會晤中就雙方恢復高層軍事交流以及遏制芬太尼生產取得進展,並對台海 安全等議題各自表達立場。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見面符合拜習兩人當前的需求,至少能讓美中關係“止跌回穩”,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