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近日表示將新增四個可供美軍使用軍事基地,包括位於菲律賓北部地區,距離台灣和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稱南沙群島)較近的軍事基地。軍事專家認為,這些基地將使美國能夠更好地在該地區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並且得到後勤補給支持,遏制中國在台灣和南中國海的挑釁活動。美菲兩國接下來應繼續加強聯合軍演,武器出售和聯合巡航活動。
近日,從台灣馬祖的斷網事件到南中國海的電纜建設延宕,中國干擾亞洲水域海底電纜的動作不斷。專家警告,中國將灰色地帶戰術擴展到海底並將其常態化,連接台灣與外界的14條海底電纜很容易成為中國的攻擊目標,台灣應聯合盟友制定應急計劃,並考慮對中國採取反制手段。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展開第三任期的首次講話中說,要強化中國軍隊現代化,使其成為“鋼鐵長城”。然而美國國安專家認為,習近平在第三任期將繼續深化“軍民融合”和間諜活動,偷竊西方技術,以更低廉的成本加快建設解放軍,美國應該對此加強出口管制和反間諜系統建設。
俄烏戰爭爆發後,波羅的海國家的安全環境急劇惡化,中國是否會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仍懸而未決。美國國會議員表示,美國將攜手與波羅的海三國捍衛自由,因為中國正在密切觀察該地區國家在俄烏戰爭中的反應,這將影響中國對侵略台灣的決定。
台海局勢緊張之際,中國多省市近期掛牌成立國防動員辦公室。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當局提高從平時到戰時轉換能力的一部分,有助強化中共對基層募兵和國防動員的集中控制,但距離建成能支撐攻打台灣的全面戰時體制還有一段差距。
自美國擊落中國間諜氣球後,中國在北極地區的監視浮標也浮出水面,加拿大稱阻止了中國最近在該國空中和海上的監視企圖。有國防專家認為,隨著軍力大幅提升,中國試圖在海外鋪設監視網絡來獲取情報,西方國家需提高警惕並加強情資共享和國防投資。
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加劇和間諜氣球爭議發酵,美國高官及議員近日接連會晤台灣官員。軍事專家警告說,中國若攻佔台灣,將洞穿第一島鏈,摧毀美國同盟體系、獨霸印太,並以強權即公理的極權模式來取代國際法和普世價值,世界將進入一場新帝國時代。
在全球目光聚焦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間諜氣球並爭論不休時,情報官員和專家指出,對美國及全球安全的真正威脅來自中國多年來暗中鋪設、遍及西方社會的間諜網絡,美國情報界需要增強應對中國威脅的資源和人才,企業和公民也需要對中共間諜行動加強警戒。
中國在去年12月上旬放寬防疫措施後迎來一大波感染和死亡潮,官方卻在農曆新年過後宣佈疫情進入尾聲。研究中國防疫管理多年的台灣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中國的清零運動已變成愛國事件,防疫造成的次生災害和中國人民遭受的心靈創傷將長久難以磨滅。
在春節假期結束,中國各地複工之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星期一(1月30日)表示,本輪新冠疫情已接近尾聲。然而美國之音通過採訪了解到,許多偏遠地區嚴重缺醫少藥、村幹部瀆職缺位,導致農村老人死亡激增。以往春節前喜氣洋洋地忙辦年貨,如今卻是“街頭大喇叭哀樂從早到晚響個不停”。
自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及其盟友已經向烏克蘭運送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但美國自身的武器庫存面臨風險。有美國議員擔心,對於習近平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美國和台灣都未做好準備,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恐怕很難同時應對好在亞歐大陸和印太區域同時爆發的戰爭。
南韓總統尹錫悅近日表示,南韓可能會自主發展核武器。有軍事專家認為,南韓擁核除了威懾北韓,也將向中國釋放嚴肅的威懾訊號,不過在短期內獲得美國認可的可能性不高,目前更重要的是在美韓同盟下加強延伸威懾的實效性。
自12月7日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在疫情海嘯衝擊下的官方死亡人數停留在五千多例。然而,美國之音取得的實地視頻資料、衛星圖像和搜索數據似乎顯示出中國疫情黑洞下的冰山一角。專家預計大部分城市太平間處理的死亡人數將是平時的兩三倍。不僅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有二三四線城市的逝者家屬和公民透露,當地火葬場也人滿為患,醫院超負荷運轉、用死亡證明作假推責,“所有的中國人都在自欺欺人”。
儘管中國目前僅在東非吉布提擁有海外軍事基地,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建立世界一流軍隊的宣示,或將加快解放軍走向海外的步伐。有美國軍事專家擔憂,解放軍可能效仿蘇聯在短期內迅速擴張全球基地網絡,雖然未必會引發熱戰,但可能會在東道國附近觸發外圍戰爭,將美中捲入不必要的衝突。
美國近日重申將儘快使澳大利亞獲得核潛艇,並將邀請日本加入在澳洲的軍事部署。有國防專家認為,雖然日本加入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奧庫斯)或者建立美澳日三邊軍事聯盟有利於更好地威懾中國,但也存在諸多現實制約;此外,澳大利亞應在獲得核潛艇之前考慮獲得其他遠程打擊武器,比如B-21戰略轟炸機。
美國國防部近日公佈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披露解放軍作戰能力的進步以及入侵台灣的軍事準備。有專家認為, “習近平需要一個外國敵人來分散中國人民的注意力”,“美國必須重建防禦和威懾,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在歷經長達數天的全國性大規模抗議之後,有跡象顯示中國開始放鬆防疫限制,在仍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的同時,逐漸採取各類解封、復工復市等措施。
由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 R-TX)領導的評估報告更新版指出,中國的全球投資和商業行為,特別是通過其掠奪性的“一帶一路”倡議(BRI),正在對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及其公民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呼籲拜登政府採取全面行動追究中共的責任,制止其在全球爭取影響力和統治地位的運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20國集團峰會的交鋒凸顯出兩國緊張關係。有加拿大專家認為,杜魯多領導的自由黨的對華政策或將發生重大轉向,隨著地緣政治矛盾加劇,加拿大的新印太戰略將推動在該地區增加軍事部署、尋求中國以外的貿易夥伴。
剛剛在巴厘島落幕的“拜習會”再次在台灣議題上畫出底線。英國首相也表示不排除向台灣提供武器的可能性。有國防專家表示,如果中國攻台,英國直接派遣軍隊援助台灣的可能性較低,但是可以向印太盟友輸出建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力的武器和技術、預先提升台灣的自我防禦能力。
更多